一、什么是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和指導推動,以培養(yǎng)學生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主要通過學校組織的集體旅行或家庭親子旅行、安排在外食宿等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實踐教育活動。
二、為什么要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旨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中小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了解省情國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激發(fā)家國情懷,更好感受“詩畫浙江”和祖國大好河山,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品格高尚、富有愛心,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工作目標
目的在于要打造一批層次分明、特色鮮明、具有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具有影響力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建立一套責任清晰、協(xié)同配合、管理規(guī)范、經費落實、安全保障的研學旅行工作機制;研制一套信息共享、操作便捷、性能可靠的研學旅行活動服務平臺和評價系統(tǒng);探索形成激發(fā)中小學校和中小學生廣泛參與、活動品質持續(xù)提升、文化氛圍健康向上的研學旅行發(fā)展體系。
(一)教育性原則
(二)實踐性原則
(三)普及性原則
(四)公益性原則
(五)安全性原則
五、開展研學活動要做好三大基礎建設
(一)研學線路設計(1)營地輻射式研學線路。打造以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為核心、周邊基地為輻射圈的研學旅行實踐基地群。
(3)營地基地研學課程要求。至少具備一個研學旅行活動主題,有針對性地開發(fā)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
充分利用家庭旅行多樣性、靈活性、簡易性等特點,大力鼓勵和引導各中小學生家庭,利用寒暑假期等有計劃、有目的地帶孩子外出研學旅行。
七、研學活動服務評價平臺評價平臺建設
建設高效便捷的研學活動服務和評價體系。可以借鑒溫州市鹿城區(qū)基于“學生社會大課堂” 智能微信平臺的研學服務和評價運作模式,積極建立并完善集信息提供(區(qū)域內和省級研學營地基地資源信息)、課程呈現(xiàn)(研學實踐課程內容)、活動記錄(進入營地基地通過定位、掃碼等的顯示和活動課程參與情況的實時記錄)、評價反饋(包括對學生參與活動評價和對營地基地服務滿意度評價)等板塊于一體閉環(huán)運行的研學活動服務和評價體系。積極為家庭帶領孩子參加省內外研學活動提供人性化的服務支撐,為家庭親子研學旅行提供實時記錄。努力實現(xiàn)研學旅行分層級、分區(qū)域、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服務和全方位的活動反饋評價。
八、研學活動經費落實和優(yōu)惠舉措
(一)研學活動經費籌措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活動,根據成本合理確定食宿、交通、活動等的費用,所需費用一般由學生家庭承擔,相關費用標準、支付方式等由學校負責告知學生家庭。
(6)保險監(jiān)督機構要會同教育部門推動將研學旅行納入校方責任保險范圍,指導保險行業(yè)提供并優(yōu)化校方責任險、旅行社責任險等相關產品及服務。
十、主要采取哪些組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tǒng)籌協(xié)調。建立由省教育廳為組長單位、省旅游局為副組長單位,發(fā)改、公安、財政、交通、文化、食藥監(jiān)、團委、保監(jiān)等相關部門分管領導為成員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協(xié)調小組。(四)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輿論氛圍,形成研學旅行工作的家校合力,推動我省研學旅行工作健康發(fā)展。
十一、組織中小學生參加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有何要求?
學校組織中小學生參加境外研學旅行活動的,按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和《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國家旅游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學生出國參加夏(冬)令營等有關活動管理的通知》(教外監(jiān)〔2012〕26號)等文件執(zhí)行。